近日,“跨域重走烽火路,青学笃行报国心” 社会实践队在重温抗联部队先辈们殊死抵抗日军侵略的壮阔史诗后,明白了正是先辈们以血肉之躯击退侵略者,才守护了国家的完整与民族的尊严。如今,硝烟散尽,历史的指针指向战后正义审判的时刻,实践团成员走进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在这片见证过法理昭彰的土地上,追溯 1956 年那场里程碑式的审判,深切感受和平的珍贵与法治的力量。
步入陈列馆,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共同铺展开沈阳审判的全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新中国仍以非凡决心组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铃木启久、武部六藏等 36 名战犯,更通过配备辩护律师与翻译保障其诉讼权利,以程序正义彰显法治尊严。
国家二级文物 “法庭座椅” 前,审判大厅复原场景中战犯蜡像低头认罪的姿态直击人心,159 名亲历者含泪控诉 “三光政策” 的过往,展馆内累累罪证,让历史的沉重与伤痛扑面而来。
展开剩余67%展板上的判决书清晰记录着最终裁决:36 名战犯无一漏网,均被判处有期徒刑。而最震撼人心的是,面对如山铁证,所有战犯全部认罪、无一上诉。
实践过程中,团队特别邀请红领巾讲解员为大家细致讲述审判全过程,从法庭组建的严谨程序到庭审中的关键细节,让这段历史在年轻声音的诠释下更显真切可感。
陈列资料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奇迹 —— 新中国通过法律程序保障被告权利,不仅惩治了罪行,更穿透灵魂、唤醒了良知,让战犯自愿伏法认罪,甚至跪地谢罪,向世界昭示了正义与真理的伟力。
听完讲解,团队成员张永亮难掩激动:“站在这里看着判决书上的一字一句,再想到那些曾遭受的苦难,真的百感交集。把这些侵略者绳之以法,不仅是给遇难同胞一个交代,更是对历史正义的捍卫。这种通过法律手段让罪恶低头的力量,比任何声讨都更有分量,这让我深刻明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随后,团队成员杨韵晗主动为大家带来一节以爱国主题教育为核心的微团课,她结合展馆中的史料与审判背后的故事,从历史真相、法治精神到青年责任,深入浅出地诠释着爱国情怀的时代内涵。据悉,这节微团课将被精心录制,后续发布到线上平台,让更多人透过这段历史,感受正义的力量,传承深沉的家国情怀。初心不忘,肩负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离开陈列馆,那段镌刻着正义与尊严的历史仍在队员们心中久久回荡,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历史的铁证早已清晰昭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更是正义的胜利。而沈阳审判作为一次直击心灵的历史教育,让对和平的坚定信念与对法治的执着坚守,在每一位青年心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队员们纷纷表示,唯有将这段历史牢牢铭记,让警钟在心中长鸣,才能守护好和平之花,让它跨越时代、代代相传,永不凋零。
结束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的参观,“跨域重走烽火路,青学笃行报国心” 社会实践队的脚步将继续向北,专程走访两位幸存的抗战老兵,在山林间与历史重逢中听老兵的讲述,接续精神血脉!
发布于:北京市
